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全力支持学生逐梦未来 ——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实习课侧记
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成果为导向
全力支持学生逐梦未来
不论是选择就业,或是选择继续深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真实世界,适应社会需求都至关重要。为了帮助硕士研究生同学们在未来更好地选择生涯发展方向,未来教育学院专门开设了教育实习必修课程(Educational Internship)。
然而,在正式进入课程学习前,同学们通常会在期待中夹杂着些许困惑与顾虑。因为常规的实习时长要求基本都在半年左右,而学院推荐安排的教育实习时长仅有三个月,相对较短。此外,有些同学还会把教育实习看成一项任务,甚至对参与机构组织日常事务性工作能否产生预期的学习成果产生疑问。
对此,课程负责人陈健老师表示,“作为未来教育学院国际化教育硕士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对学生来说必然是一个‘任务’,但它的价值却远不止于此。相较于实习,这门课程更像是教育实践(educational practice),大家需要从认知层面改变对它的观念。
这门课程强调的是“质”,课程组教师并不是通过学生教育实践时间的长短去衡量学习内容和效果,而是通过其是否能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寻找、发现、探索和解决真实且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的判定。因此,我们具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评价设计,包括多个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用协同共育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教育实践学习成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育全领域实习岗位
“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学院对接的是苏州地区全领域的教育机构,涵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比如西浦校内有未来学习中心和学生服务中心;校外有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苏州德威英国国际学校、苏州工业园区领科海外教育学校、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和苏城外国语学校等公办和国际学校;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旅游与财经职业技术学校、苏州百年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以及苏州金仕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教培机构等。”陈健老师介绍道。
目前涉及的教育实践岗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个大类:
第一类是教学类,主要是观察与反思与教学相关的工作,包括课堂教学、跟岗听课、项目辅导等,这一类是最受学生青睐的,但部分学校会有资质或资格要求,应届生直接上岗有一定难度。
第二类是课程(项目)设计类,包括微课设计、专升本英语培训教研等类似教学活动的策划,以及题库、教材、教案的整理与制作等。
第三类是学生支持服务类,包括班主任工作、德育活动组织、学生会活动引导、思政课程支持等。
第四类是教务管理与质量保证类,包括日常的教学检查、人培方案的修订、听课督导、数据汇总等。
第五类是社媒策划与制作类,比如招生宣传推广,包括微博宣传、撰写调研报告等内容。
第六类是延时服务和第二课堂活动类,例如中小学的课后服务设计、支持与管理。
第七类是行政岗,主要负责协助做一些日常行政事务工作,进行校内外以及校内跨部门沟通串联,同时进行一些项目支持。
未来教育学院课程组与learning mall premium合作,开发了EDS406的专项页面。该页面信息非常全面,囊括了实习单位提供的的简介、岗位及其信息、对候选人的要求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权衡和选择岗位进行在线申请。
learning mall premium 专项页面
全周期的
学生-实习单位双向支持体系
“这门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创新点在于我们所有的岗位都是双向匹配的。对学生和实习单位的支持贯穿整个课程周期。”
在课程筹备阶段,课程组会开展实习需求调研分析,了解学生对于领域和场所的需求及期望,然后再去开拓和对接相应的实习机构,或者和资源库里已有的合作机构接洽,告知他们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确保人-岗匹配顺利开展。
一方面,学生对于机构和实习岗位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人-岗匹配阶段,课程组把收集的有关机构和实习岗位的全方位信息上传到页面上,学生可以自己去浏览,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及岗位去投递简历。但每个学生都只有一个优先选择权(无法进行广撒网式的简历投递),他们可以通过咨询等方式去了解、评估和筛选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准备相应材料进行实习岗位申请。这是一个同向比较的过程,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同时也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筛选及评判能力。
“这也是符合真实世界的求职情况的。所以,同学们的学习其实从进入实践基地之前就已经开始了。”陈老师表示。
在初步匹配后,学生会有一次反选的机会,充分保障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然而,即使整个流程相对周全,也可能仍然存在无法完全匹配的情况,对此,学院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剂和推荐,确保所有学生全部顺利进入实践岗位。
另一方面,课程组会要求实习单位指派实践导师(practice mentor),按一定比例对接一个或一组学生。不同于岗位监督(worksite supervisor),实践导师是在一线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丰富且资历较深的全职教职人员,他们不仅需要给实习学生安排工作任务,还需要指导或带领学生完成教育教学相关的真实项目,并给出全方位的评价。
与此同时,未来教育学院也给实践导师们提供了一些福利以表达对实践导师额外付出的认可与感谢。他们不仅可以得到学生给他们提供的支持帮助,也可以免费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学术、教研和研修活动,还可以跟未来教育学院的教师结对子进行合作科研。由此,未来教育学院与合作机构之间将形成互助合作的原生动力,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实习生报到现场
多维度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为了保障同学们能够通过教育实践达成既定的学习成果要求,课程在成果验收方式上也有创新的设计。首先,这门课程有一个项目导向的反思报告(reflective report writing),占课程考核比重80%。这份报告要求学生不能只对事务性工作进行描述,而是鼓励学生做有意义的工作或项目,并进行深度反思。这份反思报告必须基于学生个人的电子成长档案袋(e-portfolio)相关要求进行撰写。
这份电子成长档案袋包含了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学生需要做一个实习计划(internship plan),在进入实习场所后首先去和实践导师沟通,从而了解机构的整体战略、要求以及实践导师对学生的期望,学生消化完后去完成这个规划,分析自己的工作岗位职责、角色、期望的工作技能。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提供了一个主动与机构和实践导师沟通交流的机会,确保双方对于这份实习工作的认知和理解达成一致。
第二,学生在教育实践结束前要提供一份个人代表作(internship work piece),比如教案、活动计划书、指导学生完成的作品等。“从不完善到完善是一个漫长且痛苦的历练过程,如果学生能拿出代表作,那么他们的实习便是有成果的。因为代表作的产生必然会包括个人反思、导师咨询和同伴交流等反复修订和完善以及实践检验的过程。从探索选择到实践反思,再到成果,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陈健老师谈到。
除此以外,课程组还设计了同行同伴评价(peer review)以及导师评价系统。由于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课程组会提供一个八维度的打分要求,每一条都有具体描述,实践导师只需根据要求直接打分。在这个过程中,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双向的,导师能以评价来督促学生实践,学生也可以对标评价向导师提出指导的需求。
当然也会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导师比较忙,没办法安排太多工作。面对这种问题,学院给学生提供了反馈的途径,每两周组织一个小组的学生进行线上交流讨论,小组由同单位或同类性质岗位的学生组成,并由其中一人担任组长。如此,学生反映的问题可以及时被校方了解,而校方也能及时去跟实习单位沟通,解决问题。
当课程步入尾声时,课程组会组织一个占比20%的考核,以实习成果汇报的形式开展。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实践生活的经历分享,学院会邀请实践导师以评委或见证者的身份前来观摩,看到学生在不同学校产生的成果,体悟学生的成长历程。
“这其实是一种双向的保障,既保障了学生在实习环境中的权益,也能确保实习基地对我们的学生实践工作是满意的。”
总而言之,西浦未来教育学院的教育实践课是一个典型的教学创新案例,无论是它的设计本身抑或是它的质量保障以及评价体系都有着独特的创新点,既能帮助学生丰富择业、就业和体验式学习经验,也可以赋能校内外各领域的教学实践者。今后,未来教育学院将会持续打造品牌,传播西浦核心理念,提升影响力,为未来教育的探索、研究和实践添砖加瓦。
记者:金晓艳
编辑:金晓艳 刘佳莹
新媒体:金晓艳
硕士招生|欢迎申请西浦未来教育学院国际化教育硕士专业,2023学年申请现已开放